| 网站首页 | 金融资讯 | 财经资讯 | 金融新闻 | 财经新闻 | 金融信息 | 财经信息 | 文章中心 | 

您现在的位置: 金融财经网 >> 财经新闻 >> 正文

  没有公告

  银行理财新格局:股份行理财子公司“逆袭” 六大子公司净利润下滑           ★★★ 【字体:  
银行理财新格局:股份行理财子公司“逆袭” 六大子公司净利润下滑
作者:佚名    财经新闻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4/4/16    

  随着上市银行2023年年报的陆续披露,近日,银行理财子公司的“年度大考”也相继放榜。截至4月12日,工银理财、建信理财、农银理财等16家银行理财公司公布了2023年经营发展“成绩单”,理财公司财务数据“拼图”逐步成型。

  2023年是银行理财迈入“资管新规”全面实施后的第二年,在经历了年初的探底修复之后,银行理财市场的发展也逐渐趋于平稳。

  但从年报数据来看,银行理财市场的发展格局却出现了较大变化:无论是“赚钱”能力还是产品规模,部分股份制银行理财子公司已超越国有大行;再从国有大行来看,四大行理财产品规模出现回落,六大行理财子公司净利润合计同比下滑超30%。

  普益标准研究员黄轼剡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经历‘破净潮’后,银行理财规模虽有回升,但仍未企及破净潮发生前的规模。加上理财公司响应‘降费让利’的号召,在存续规模、管理费率双降的情况下,理财公司的利润呈现下降趋势。”

  《金融时报》记者通过梳理上市银行年报数据发现,2023年,超半数银行理财子公司产品规模较2022年末出现回落。

  在国有六大行的理财子公司中,曾位列靠前的四家公司产品规模均呈现不同程度“缩水”。具体来看,工银、农银、中银、建信理财产品余额分别较上年末下滑8.78%、10.61%、7.33%、21.47%。其中,产品规模曾在2021年达到2.19万亿元的建信理财连续两年回落,目前已降至1.5万亿元。

  “2023年大部分理财子公司的规模出现了下降。这一变化反映出市场环境对银行理财业务的影响以及投资者在投资选择上的变化。”普益标准研究员邓皓之解释称,具体因素包括市场竞争加剧、投资者风险偏好降低以及监管政策调整等。

  值得关注的是,在理财产品规模整体“缩水”的背景下,交银理财、平安理财、光大理财等交出了一份逆势增长的“成绩单”。

  截至2023年末,交银理财规模达1.23万亿元,同比增长13.45%;平安理财规模达1.01万亿元,同比增长14.2%;光大理财规模为1.31万亿元,同比增长10.73%。

  在管理规模的“一升一降”中,银行理财公司的“排位”也在悄然生变:国有大行纷纷“让位”,三家股份行理财公司产品规模跻身前列。报告期内,招银理财、兴银理财产品规模均突破2万亿元,分别排在前两名,信银理财以1.73万亿元的产品规模紧随其后。

  “渠道依旧是影响理财公司产品规模的主要因素。”对于股份行理财公司产品规模的“逆袭”,星图金融研究院研究员黄大智告诉《金融时报》记者,国有大行理财公司母行渠道优势突出,但以直销模式为主的发展模式也导致了其规模增长受限;反观部分股份制银行,因积极拓展代销渠道实现了产品规模的较快增长。

  同时,产品规模也和理财公司的投研能力息息相关。黄轼剡表示,当前,银行理财市场仍以固收类产品为主,但股份行理财子公司通过策略塑造产品差异,为客户提供更为完善的、能够满足不同风险偏好的理财产品。

  《金融时报》记者注意到,2023年,银行理财市场一改曾经“高歌猛进”的发展局面,多家理财公司净利润出现了同比下降。

  根据年报数据统计,除去2022年下半年开业的民生理财和北银理财,其余14家银行理财公司合计实现净利润212.51亿元,较2022年末下降18.78%,其中,共有9家理财公司净利润下滑。

  同时,在净利润同比下滑的9家理财公司中,农银理财、建信理财、渝农商理财3家净利润“腰斩”,下滑幅度分别达54.67%、53.42%以及52.51%。此外,中邮理财2023年净利润同比下降也超过了30%。

  “理财公司的净利润主要由自营业务收入、代销业务收入以及部分产品的超额分成这三部分组成。”黄大智表示,近年来,受权益市场表现不佳、理财产品规模下滑等因素影响,这三部分收入均有所下滑,导致理财公司2023年净利润普遍出现负增长。

  “另外,一些阶段性减费让利政策也是导致净利润下降的重要因素。”邓皓之补充说,为了响应政策号召,2023年,不少理财公司对产品各项费用进行了下调或减免,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司的整体收入。

  从已披露的年报数据来看,招银理财仍为“赚钱”能力最强的银行理财子公司。2023年,招银理财净利润虽同比下降了11.22%,但却是唯一一家净利润突破30亿元“大关”的理财公司。

  此外,兴银理财、信银理财、平安理财、光大理财2023年净利润分别为25.82亿元、22.55亿元、18.85亿元、17.64亿元,均超越了国有大行理财公司。

  相比之下,国有大行的净利润表现则略显逊色。排名从高到低来看,2023年,中银理财、农银理财、工银理财、建信理财、交银理财、中邮理财分别实现净利润16.28亿元、15.97亿元、13.25亿元、13.23亿元、12.40亿元、8.41亿元,合计79.54亿元,较2022年末下滑33.23%。

  “进入全面净值化时代之后,居民尚未对理财产品打破‘刚性兑付’做好心理准备。”黄大智受访时表示,在经历了2022年的“破净潮”后,投资者的风险偏好持续下行,导致银行理财存款化趋势愈发明显。

  《金融时报》记者注意到,当前,主打“低波稳健”的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占据了理财市场的主流,理财公司对于含权产品的布局普遍不足。

  《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23年)》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固定收益类产品存续规模为25.82万亿元,占全部理财产品存续规模的比例达96.34%;混合类产品存续规模为0.86万亿元,占比为3.21%;权益类产品和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产品的存续规模相对较小,分别为0.08万亿元和0.04万亿元。

  面对当前规模缩水、净利润下滑的发展“阵痛期”,理财子公司一味求稳难以应对国内外大资管市场上的激烈竞争。

  “固收类产品一直以来都是银行理财的发展优势,但在全面净值化的趋势下,理财子公司也需要因势而变。”在黄大智看来,未来,银行理财公司要不断丰富产品线,加大权益类产品的布局、打造特色化产品,满足投资者多元化的资产配置需求。

  “在行业整体利润下滑的态势下,仍有不少公司理财规模逆势上涨,主要集中在市场化程度更深、产品创新力度更大的股份行理财子公司当中。”黄轼剡认为,银行理财产品目前存在一定的同质化现象,想要“突出重围”就需要继续加强投研体系建设,用产品矩阵留住客户、做大规模,用投研能力获取差额收益、做高利润。

  在业内人士看来,经历过几轮理财产品的“破净潮”后,重塑投资者的信心也尤为重要。

  “在存款利率不断下调的当下,储蓄规模仍旧增长,反映出投资者对于理财行业的信心不足。”黄轼剡建议,银行理财需要通过不断调整产品策略,提供符合市场动向和投资者偏好的产品;同时要不断强化投教工作,帮助投资者建立更科学的投资理念。

财经新闻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个财经新闻:

  • 下一个财经新闻: 没有了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兴银理财叶予璋:深耕ESG产品…
    银行理财规模近两周增长179万…
    建信理财海嘉固收类封闭式美…
    真理财产品 经销商表示华为M…
    银行理财遭遇“资产荒” 业绩…
    警惕投资理财类诈骗App 反诈…
    副业变主业投资贡献两成以上…
    理财“掘金”风渐起 专家提示…
    有研新材: 拟购买理财产品
    华夏理财固收债权型封闭式27…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金融财经网提示: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的网站客服解决!
    金融财经网 | 金融资讯 | 财经资讯 | 金融新闻 | 财经新闻 | 金融信息 | 财经信息